【录】自何处来,我们去往何方——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随感

  博物馆随见vlog

  留给图书馆一个背影,自门而出,上了地铁4号线,这趟的旅途便开始了。气候变化课程上,闻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博物馆有动物,有自然,有地质,有生物处处似乎都与气候不相关,又处处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但我想,此行要是抱着去细细探讨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想法而去,或许所获甚少,毕竟气候只是自然的一角,在自然界庞大的复杂面前,一个博物馆的储量完全不够,对于气候的介绍也难以涉及。所以,或许闻老师希冀我们这一行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去感受自然,自然的伟大和脆弱,自然的无喜无悲,自然的无善无恶。

  出地铁口,一旁便是博物馆的大楼,大楼外华丽的岩石展览前,许多的老人们随朝阳跳着健身操,这座记录着地球千万年故事的大楼诉说着融于街坊里的静。

  进博物馆后的第一个展馆就是地球厅,展现着地球的以万年为单位的历史,展现着人类对于地球波澜的探索过程,从地震海啸到火山喷发,从司南到候风地动仪,每一个知识的背后是无数人以生命的代价换的教训,每一项技术的脚下由无数的巨人垫着肩膀。这是地球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独属于人类的地球的历史。而随后的一个展馆,似乎就欲呈现这种不易的辉煌,璀璨的宝石闪耀其间,透着诱人的光。提前了解过地质博物馆就会知道,馆内最有名的就是宝石厅,许多游客都为此而,而它的光芒也的确让者不虚此行。

  相较于宝石的绚烂,后面的矿物岩石展和古生物展就显得没那么有趣了这是有意思的一件事,那些孕育它的和磨砺它的总是会被轻易忘怀。古生物馆里,众多史前生物陈列在其间,一直到元谋人作为结束的标志,这是生命的源头,亦是自然的开始,而这些古生物的遗体,也造就了现在的石油煤等一众化石燃料,人类总在探讨这把双刃剑,说其有利也有弊,是工业化的兴起,也是重污染的迷途,但我在这一刻所感受到的,是自然众物的无善无恶,它们就在那里,其余一切与它们毫不相干,人类自动贴上的标签只与人类有关罢了。

  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历程,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这是地质博物馆的介绍,在整座馆里都在描述这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不为弱的力量而撼动。但有一处展览格外地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处冰川的模型图,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上面的冰层是那么的单薄,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

  对于全球变暖最直观而又最深刻的感受,大概就自这张图片,冰川消融下的北极熊恰似这片土地上被自然反噬的文明。但当然,我们都知道,它或许从未索取,却经历这无端的反噬。

  人类在与自然对抗了数千年后,突然而的一点掌控感让人欣喜若狂。辉煌时的寂寞最难忍受。疯狂的工业建设,大肆的自然破坏,无数违背自然的恶性循环被察觉却未被遏制,直到这哭声震耳欲聋。人们惊闻这哭声自濒危的物种,自水资源缺乏的贫困地区,自不久将的后代我们自以为在向自然赎罪,但或许,自然从不在意,物质是不变的,能量是守恒的,自然无善无恶,无喜无悲,自然是绝对意义上的公的,就像太阳一样,它在寒冷时温暖你,也在干旱时炙烤你。人类从是在向自己赎罪,向过去,向现在,向未,向之前未探及的远处。

  但人终归也自于自然,这一点点绝对的公性或许也有继承。古人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似乎是对自然的和解与归顺,但或许只不过是面临自然的恐惧与无奈。若真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不知这屡屡哭声是否还能听闻。

  在上气候变化这门课之前,我以为这门课会同其他众多课程一样,直接默认全球变暖的情况,默认全球变暖必将给人类带坏处甚至灾难实际上这也是目前的宣传环境里所公认的,自义教育阶段到这节课之前,我所接触到的知识都把全球变暖当成定律一般的存在,以至于让人都没有细细思考背后的逻辑与条理。这门课并未直接开始讲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成因根本成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手段如许多政治课那样,而是细细探讨全球变暖的前世今生,以及其的争议,闻老师包容开放的思想鼓舞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变暖之于人类的意义,重新思考推动人类改善环境的动力。

  罗翔的一节法律课里曾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面临险境快要饿死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一只熊猫可以吃吗?这是一个乍一看会犹豫的问题,但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熊猫再怎么稀有也只是畜生,人才是根本,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一点血性在人类文明的建立过程绝对不会稀有,只是当今高度秩序和和的年代很多人已经忘了生存所必须的血性。但作为一个文明,人类是不会丢掉这一项品质的。虽然不知道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万物的善良是否其实就已在人性之,但血性和利益或许能将其冲淡。试问这样一个不靠谱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消灭自然,人类文明就能得到巨大的飞跃,人类会怎么选?这是一个可能从根本上就不成立的问题,但又或许,时代会把这个选择放在人类面前。而我想,只要人类仍铭记苦难,就会知道进步是唯一归途。

  所以,在这个保护自然的选择上,或许从不是人类利益和自然的对抗,保护自然只是伴着追求利益而生,保护自然的根本仍是在追逐更高的利益。这样的真相让人怅然若失或许对自然的珍爱与敬重真的随着世世代代刻进了人类的DNA里。但在宇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太渺了,地球也太渺了,对永恒气息的追逐是一个文明的宿命,牺牲一点善良与仁慈,实在也无从苛责。

  闻老师在课上说,通识课的目的,是帮同学们认识到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以期解决,而这一门,就是了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把灰色地带变得黑白分明,是人一贯做的,是我们现在做的,也是我们将要做的。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解决各种灰色地带的历史,分工越越明确,做饭的人专门负责做饭,研学的人专门负责研学;概念越越清晰,在我们可触的范围内总结各种各样的定律,推导出定理。未仍是如此。也期望我们都能在灰色领域里做出一些开拓和贡献。

  非常敬佩课上老师包容与审慎的态度,不把一些理念视为理所当然。这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定义时间的刻度也不过全靠人类自己的感知,牛顿定律也不过在可观测宇宙范围里成立。自何处,又去往何方?这是一条对科学无止境探索的路,一条对抗时间的路,一条承载着文明无限期望的路,在路上,永远年轻,也期望能永远热泪盈眶。

上一篇:【时间】越茶博物馆登上人民日报 下一篇:【短视频】洪姐抖音 抖音搜起源